附3:測量
我使用DRALabs的MLSSA系統,經過校準的DPA 4006話筒以及Earthworks話筒前置放大器,用于測量Audiovector QR 7的遠場頻率響應和色散。我使用Earthworks QTC-40話筒來測量近場和室內響應,并使用Dayton Audio的DATS V2系統來測量阻抗大小和電相角。
Audiovector標識QR 7的靈敏度為90.5dB/W/m。我的估計略低,為88.7dB/2.83V/m,盡管這仍然高于平均水平。QR 7的阻抗標識為6歐姆。阻抗幅度(圖1,實線)在中音和高音部分在5歐姆和12歐姆之間變化,在120Hz和130Hz之間的最低值為4.3歐姆。電相位角(虛線)一般是良性的,盡管它在57Hz時確實達到了-59.75°。幸運的是,在這個頻率上,幅度很高.有效電阻,或EPDR(附3注1),在57Hz和140Hz之間仍然下降到3歐姆以下,在76Hz的最低值為1.8歐姆。只要搭檔的放大器能驅動4歐姆,QR 7就不會出現驅動問題。
圖 1 Audiovector QR 7,電阻抗(實線)和相位(虛線)(2 ohms/vertical div.).
圖1沒有小的不連續性,這意味著存在各種類型的箱體諧振。然而,當我用塑料帶加速器檢測箱體的振動行為時,我發現在367Hz處有一個共振模式,存在于所有面板上。這個模式在前障板上水平最高,位于底部低音揚聲器和底座之間(圖2)。這個模式有一個高的Q值,這將不利于聽覺---經驗法則是,一個共振需要被激發的周期數與它的Q值相同,才能被完全激發。
圖 2 Audiovector QR 7,從固定在前擋板中間底部低音揚聲器和底座中心的加速度計的輸出,計算得出的累積頻譜衰減圖(MLS 驅動電壓:7.55V;測量帶寬:2kHz)。
28Hz的馬鞍顯示,這是揚聲器底座上的矩形端口的調諧頻率,這意味著擴展的低頻。圖3中的紅色軌跡顯示了端口的響應,在近場測量。輸出正好在調諧頻率以下達到最大,雖然高頻率的滾降被中音的一些峰值所干擾,但端口向下發射的事實改善這種行為的可聽性。低音揚聲器的近場輸出(藍色軌跡)在端口調諧頻率上有預期的最小運動缺口,它們的高頻滾降最初是溫和的。因此,在分頻區,低音單元和中音單元的輸出(綠色軌跡)之間有廣泛的重疊。中音單元的輸出在80Hz有一個小峰值。
圖 3 Audiovector QR 7,高音揚聲器軸在50" 處的消聲響應,在 30°水平窗口上平均并針對麥克風響應進行了校正,中音單元(綠色)、低音揚聲器(藍色)和端口(紅色)的近場響應和它們的復數和(黑色),分別繪制在 500Hz、350Hz、900Hz 和 300Hz 以下。
中音、低音和端口響應的復數之和在圖3中顯示為300Hz以下的黑色痕跡。中低音響應的輕微上升是由于近場測量技術,它假設驅動單元安裝在一個真正的無限障板中。圖3中300Hz以上的黑色軌跡顯示了QR 7的準消聲遠場響應,在以高音單元軸線為中心的30°水平窗口上平均。揚聲器中上部的一個峰值伴隨著中高音的一個略微滾降的響應。兩個樣本之間的配對非常好,在400Hz和20kHz之間滿足±0.25dB,除了在以3kHz為中心的窄帶中,右側的揚聲器輸出比左側低1.5dB。
圖4 顯示了 QR 7 的水平分散,歸一化為高音揚聲器軸上的響應,因此顯示為一條直線。該圖中的等高線是均勻的,盡管揚聲器兩側的中高音輸出略多一些,這將傾向于補償軸向輸出中同一區域的能量不足。高音揚聲器在 10kHz 以上開始變得有方向性,這意味著當揚聲器指向聽音位置時將獲得最佳的高八度響應。
圖4 Audiovector QR 7,50" 處的橫向響應,歸一化為高音揚聲器軸上的響應,從后到前:離軸60–5°的響應差異,參考響應,離軸 5–60°的響應差異。
圖5 顯示了揚聲器在垂直面上的色散。高音軸響應保持在 ±5° 的窗口內,考慮到 QR 7 的高音揚聲器距離地面 42",這是一件好事。在參考軸上方 15°的上分頻區域會出現凹陷。不要站著聽這個揚聲器。
圖5 Audiovector QR 7,50"處的垂直響應系列,歸一化為高音揚聲器軸上的響應,從后到前:軸上15-5°的響應差異,參考響應,軸下 5-10°的響應差異.
圖6 中的紅色軌跡顯示了 Audiovector QR 7在我的聽音室中的空間平均響應(附3注2)。除了中高頻部分的能量略微過剩之外,室內響應在 150Hz 到 3kHz 范圍內相當均勻,然后是預期的平緩滾降,這主要是由于隨著頻率的增加,房間家具的吸收增加。作為參考,圖 6 中的藍色跡線顯示了 Q Acoustics Concept 50 的空間平均響應,我在 2022 年 8 月號中對此進行了評論。QR 7的下潛頻率比 Concept 50 低,中低音平衡更好。(正如我在評論中解釋的那樣,我無法根據需要將 Q Acoustics 揚聲器放置在盡可能靠近它們身后的墻壁的位置)。盡管Audiovector 具有更多的高八度能量,但兩個揚聲器在高音中的表現相似。
圖 6,空間平均,1/6 倍頻程響應,在作者John Atkinson的聽音室:Audiovector QR 7(紅色)和 Q Acoustics Concept 50(藍色)。
回到時域,QR 7的階躍響應(圖 7)表明高音單元和中音單元以正極性連接,而低音單元連接在負極性。首先到達麥克風的高音揚聲器步進的衰減與中音單元步進的開始平滑融合,該單元步進的衰減與低音揚聲器的負向步進平滑融合。在階躍響應的衰減中可以看到一些波紋,這與 QR 7 的累積光譜衰減圖(圖 8)中中上部的一些延遲能量相關。除此之外,這張圖總體上具有非常干凈的衰減。
圖 7 Audiovector QR 7,高音軸在50" 處的階躍響應(5ms 時間窗口,30kHz 帶寬).
圖 8 Audiovector QR 7,高音軸在50"(0.15ms 上升時間)處的累積頻譜衰減圖。
除了中頻有輕微可聞的能量過剩外,Audiovector QR 7 在測試臺上表現良好。John Atkinson
附3注1:EPDR 是在放大器的輸出中產生與揚聲器相同的峰值耗散的電阻負載。請參閱“用于揚聲器負載的音頻功率放大器”,JAES,第42卷第9期,1994年9月,以及 stereophile.com/reference/707heavy/index.html。
附3注2:使用 FuzzMeasure 3.0 程序、Metric Halo MIO2882 FireWire 連接音頻接口和 96kHz 采樣率,1/6 倍頻程平滑頻譜,分別為左右揚聲器獲取,在矩形網格中 36 英寸寬 x 18 英寸高,以我耳朵的位置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