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sg5um"></bdo>
    <bdo id="sg5um"></bdo>
  1. <bdo id="sg5um"></bdo>
    <track id="sg5um"></track>

    <menuitem id="sg5um"><dfn id="sg5um"></dfn></menuitem>

    <track id="sg5um"><span id="sg5um"><address id="sg5um"></address></span></track>

  2. 耳機俱樂部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手機號碼,快捷登錄

    耳機俱樂部論壇 首頁 資訊 查看內容

    也談發燒與錄音--- 轉載一篇《音響世界》雜志舊文

    2022-9-9 16:01| 發布者: 耳機俱樂部| 查看: 527| 評論: 1|原作者: 墨龍聲學

    摘要: 轉載一篇舊文,轉自《音響世界》雜志之2002年第10期。作者:小溪 --- “墨龍聲學”點評: --- 《音響世界》是中國最早且影響力巨大的音響期刊之一,創辦于廣州的《音響世界》在中國音響行業剛剛興起,中國大陸 ...
    轉載一篇舊文,轉自《音響世界》雜志之2002年第10期。作者:小溪


    --- “墨龍聲學”點評:
    --- 《音響世界》是中國最早且影響力巨大的音響期刊之一,創辦于廣州的《音響世界》在中國音響行業剛剛興起,中國大陸的音響發燒友剛剛接觸音響時,推廣音樂音響文化,開拓高保真音響市場,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對于推動中國國產音響產品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 非常遺憾的是《音響世界》雜志沒有能持續辦下去。
    --- 2002年雜志特約作者“小溪”采訪CCTV錄音師李小沛和音響設計師于建兵二位老師的訪談文章,這些交流和觀點現在讀起來也是極有參考價值,這二位大師跨專業錄音和音響發燒二個領域,在合作完成了《響宴》這張發燒唱片之后接受了媒體的專訪,對于錄音技術、音響器材、音樂理念的解讀見地深刻、胸有成竹!

    --- 文為轉載《音響世界》期刊舊文,著作版權歸《音響世界》雜志所有。為讓大家看清楚文字內容,我們做了OCR文字識別,難免有個別文字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也談發燒與錄音
    作者:小溪




    發燒與錄音兩者緊密相連,前者追求的是聲音重播的效果,后者則是對于聲音的記錄。
    如何才能更好地重播?應該達到什么效果?這是發燒友十分關心的問題,因此了解一定的專業錄音知識,對于發燒友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為此,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李小沛與于建兵這兩位對于錄音與發燒都有頗深見解的資深音響專業人士,就“發燒與錄音”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話題涉及錄音設備、數字與模擬、錄音載體、監聽系統、錄音與現場、主觀聽音、技術與藝術在錄制、重播中的作用與地位等方面。訪談內容深入淺出,精彩而充滿趣味,值得發燒友仔細品評。
    以下是采訪內容(文中李小沛簡稱李,于建兵簡稱于)。

    記:當今電子技術的革命使錄音技術與硬件設備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些改觀對錄音質量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
    李:變化還是很大的。比如說聲音的信息量、密度、空間、動態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就說調音臺吧,過去用的SSL4000,當時就覺著很好了,可和現在的SSL9000比就差了一大截,這個提高是整體的全面的。另外,從大的概念上講,今天的錄音設備已經跟以前的錄音設備完全不一樣了,現在能做的東西用以前的設備就做不成。特別是流行音樂,純電聲的音樂。
    于:海菲茲時代有很多優秀的錄音,但是白噪聲也大得驚人,這是錄音設備的問題,F在的錄音設備失真小聲音細致干凈,動態也大。另外,還必須支持像DTS這種多聲道錄音。



    記:是不是流行音樂、電子音樂對錄音設備有特殊的要求?
    李:應該是。流行音樂和電子音樂是離不開電聲的,它必須有電聲的參與。古典音樂可以不用任何電聲設備獨立的完成演出,流行音樂不成。那么,電聲既然參與了,也就有了一個參與的方式方法的問題,用什么樣的感覺去處理這樣那樣的音樂,這其中全靠錄音師去\"做\",這個\"做\"也就是創作。而且,這個創作是離不開硬件設備的。比如說,在某段音樂里我要制造某種特殊的音效,而這種音效又需要有某種技術指標的壓縮器……說到這兒,你也就應該明白為什么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對硬件有特殊的要求。所以說,以前的錄音系統和當今的無法比擬的,它要適應更多的音樂體裁。另外,我發現無論是什么器材,用幾年以后聲音就變得不清晰了,光彩沒有了,沒有那么燦爛了,這東西還是有壽命的。
    于:有這樣的問題。新機器要煲一段時間才好聽,可是用過多年以后就又不好聽了,變得低頻控制力差,解析力下降。這是因為,在新機器時,那些負責傳輸電流與信號的導體材料會在整機制造或者其它過程中有一些損傷,這時,導體材料中的分子結構因外力的關系而變得凌亂不堪,但用過一段時間后,這些損傷因為電流的流過而得到恢復,也就是說分子結構又會得以沿著一個方向重新排序。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對在系統上聽了幾個月的喇叭線,或者因為打掃衛生什么的拿下來一會兒,可再裝回系統以后就不好聽了,聲音變得雜亂無章,原因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問題。機器中的許多元器件都需要老化,經過老化以后電性能才會趨向穩定。另外,電解電容是基本電子元器件(包括電阻、晶體管等)中壽命最短的。好一點的電解電容,廠家給出的壽命也就是8000至1萬小時,這個1萬小時保證的是各項指標都不低于出廠標準。當然,1萬小時以后也可以用。只是,用的年頭或者貯存時間太長的電解電容充放電的時間常數會變長,所以,聲音起了變化也就不足為怪了。


    記:在錄音中究竟是硬件設備重要還是錄音師的藝術修養重要?
    李:硬件設備是個前提,但未必是最重要的。錄音師的修養占了主要成分。先說“收聲”吧,怎么擺話筒,怎么認識空間,怎么認定演唱者或者樂器的聲音,用什么樣的話筒,你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聲音。具體的說,例如《響韻》里的大鼓怎么錄,哪支話筒干什么,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錄音師主觀方面的東西在起作用。另外,在整體上如何把握聲音,采用什么樣的風格,能否在客觀上做到,哪種樂器在不同的音樂里應該怎么去表現,這些都需要錄音師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及經驗。

    記:模擬與數字這兩套體系在幾年前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記得小沛錄制的那張《夜來香》就是采用模擬方式,今天聽來依然很棒,后來用數字系統錄制的《響韻》,成為燒友必備考機名片,但是,細心的陰友們也會發現,里面還同時保留了一段模擬錄音,是不是在當時你們對數字錄音還設有絕對的信心?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
    李:就音質而言,目前數字錄音系統還是比不了最頂級的模擬系統。就說調音臺吧,現在的數字調音臺還是在往模擬的那個味兒上靠。最近我們裝的那個Neve88R模擬調音臺,聲音飽滿豐潤,你幾乎可以觸摸到聲音。而數字的東西你總會感到丟失掉了一些信息和細節。但是,數字系統確實很方便,有許多優勢,所以錄不同的音樂就要采用不同的錄音方式,這關鍵要看從哪個角度來看,是要聲音還是要功能,在錄流行音樂以及多聲道節目的時候,數字系統還是少不了的。
    于:新的事物相對于舊的事物總要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對于數字系統,目前看這不夠完全成熟,這個不成熟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聲頻信號在數;蛘吣缔D換過程中的精度問題,這其中的誤差對于音頻而言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你總感覺聲音被扭曲了,與原有的聲音相比,丟掉了些層次細節,而多出來一些原本沒有的東西,比如說,聲音的空間中總有一些聽上去令人煩躁的空氣感。有的時候我也在瞎想,對于聲頻而言,數字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會不會有更好的途徑?因為,技術一旦接近極限就會成為阻礙發展的瓶頸。就像計算機里的CPU,你不可能指望著芯片里的硅片這么無休止的薄下去來提高運算速度吧。實際上,已經有人在另辟蹊徑,研究量子計算機了。在策劃《響韻》時,考慮到發燒友很難有機會聽到同一個錄音的兩種錄音方式,所以,就從調音臺那里分出兩路信號,分送模擬與數字錄音機,同時記錄下那段一模一樣的音樂。但是,模擬錄音機并不是用了最好的方式,因為當時找不到那臺STUDER錄音機76cm/s高速檔的速度校正磁帶,恰好那部錄音機的高速檔又長期未用過,于是,只好用38cm/s慢速錄制。這應該說是模擬的弊病,不像數字系統,有時鐘就OK了。最近的數字系統因為SACD的出現有了一些改善,至少它改變了CD從初始便一直沿用至今的16bit、44.1kHz格式。SACD聽上去在聲音的密度、層次、聲場、定位等方面都較傳統的CD好許多,但依然可以聽得出它對聲音的扭曲,不及好的模擬音源來得那么自然親切。
    李:關于A/D、D/A解碼器的采樣頻率和比特數,現在看來,并不是標得越高越好,有一些標得很高的解碼器,聲音還不如那些標得低的解碼器。像Apogee的A/D、D/A,只有22bit,STUDER D827 MCH也只有16bit,聲音卻很棒。Dcs和dB的解碼器都是標的24bit/96kHz,但是在聲音的方方面面并不都是絕對勝出。所以,技術指標最終必須過耳朵這一關,這也是音頻的難點。
    于:現在解碼器的比特數和采樣頻率都是依據芯片技術指標所標出的,這是芯片的最佳值。事實上,由不同的設計師來設計整機,因為周邊電路的分布電容、電磁干擾等原因,其最終結果是不同的,即使最好的設計也會損失至少二個以上的比特數。我曾在合并式放大器中插入一個損失為3bit的、采用D/AA/D方式轉換的音量控制器,結果,聲音變差,變得混濁而嘈雜。

    記:發燒圈中仍然有相當多的高燒友對LP情有獨鐘,認為這是目前最具音樂味的錄音載體,這種評價是否有其合理性?
    李:應該不是。最好的模擬錄音載體應該是磁帶,那種專業用的1.25cm(0.5英寸)、2.5cm(1英寸)的磁帶。但是那種磁帶不可能普及,太過昂貴。另外,磁帶也有很多弊病,不太好保存,它會隨著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隨時都在變,比如疊印、消磁什么的,要長久保持一種好的狀態很難。
    于:應該說,L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說那個唱頭和唱臂吧,我曾經花了幾個半天的時間才把它們調到基本滿意,可聽了十幾二十幾張片子后,那個狀態又不對了,于是,重新又調,調來調去,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好好聽片子里的音樂。另外,代價太大,聽一次少一次,那片子的聲音是一次不如一次,麻煩!至于聲音,LP的中高音不錯,有味道,低音全然不行,無力,動態也小。

    記:對于音響器材的主觀聽音評價,盡管有相關的主觀聽音評價的規范和術語,但是,還是做不到相對“客觀”,致使發燒友們對同一件器材的評價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在此,很想聽聽二位專家的意見。
    于:因為是主觀聽音評價,所以也就不可能客觀。但是,這件事情如果完全沒有一個客觀參照標準也很麻煩,豈不是誰說的都對。這不同于穿衣戴帽,只要在法律與道德的允許下可以隨心所欲,甚至可以不穿衣服,因為這是人的權利。音響器材不同,音響器材只是個工具,它是用來重播聲音的,準確的再現聲音是其唯一的選擇。在這方面還是應該確立一個參考點,這個參考點就是真聲人用來感受外界信息的生理系統很復雜,這是先天的。作為后天的,涉及到人所接受過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訓練,也跟一個人在閱歷學識、審美,甚至風俗宗教等方面息息相關。盡管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在大的方面還是具有共性的,能達成共識的。所以,我們要求參與主觀聽音評價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聽音經驗。

    李:人的耳朵是需要長期訓練的,經過訓練的耳朵應該能從聲音中辨別出哪些是直達聲和哪些是反射聲。經過話簡聽人聲是一回事,進到錄音室聽真實的人聲又是一回事,你必須能分辨出經過話筒調音臺它改變了哪些東西,然后才是決定用什么樣手段去錄,補哪些東西去掉哪些東西。發燒友對器材的主觀聽音評價的角度跟專業不太一樣。既然說到規范,也就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標準,錄音界對主觀聽音評價有一個規范,雖然不是很完善,但是大家基本上還是認可的。發燒友沒有這個概念,他們也不太接受這個規范,但是規范這東西是基礎。發燒友所要求的,有時是在規范之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那高頻到了哪兒哪兒了,中頻又如何如何了,我個人認為這也沒法規范吧?

    記:監聽系統在錄音棚中的地位?它和家用音響系統有什么區別?發燒友們對此很感興趣,《音響世界》雜志經常收到一些發燒友的來信,詢問是選擇一套有監聽風格的還是選擇一套很有音樂味的器材呢?
    李:監聽非常重要,重要到直接影響到對整個錄音的判斷。監聽所要求的就是聲音準確,聲音要正,各頻段均衡,聲染色小。它聽上去聲音就是“白”,怎么進去怎么出來。家用音響因為使用目地的不同,所以跟專業音響有很大的區別。發燒友要的那種聲音是經過美化的,有染色的。發燒友總是希望自己的音響系統具有一定的可欣賞性。還有就是,錄不同的音樂對監聽系統的要求也不一樣,錄流行音樂就要求監聽系統有比較大的功率余量,這樣那個鼓才不至被壓縮,“咚咚”的很有勁,否則的話,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會產生假象。真正好的錄音棚應該有多對監聽喇叭,畢竟一對喇叭很難把所有類型的音樂都表現好,都反映得很全面。像YAMAHA NS-10這對喇叭,全世界的錄音棚都在用它,但是它絕對不好聽,可是它又沒有什么毛病,用它做出來的東西到了別的喇叭上一般不會難聽,至少不會在哪個方面有明顯的問題。這樣的喇叭作為家用就不太合適。
    于:監聽系統要的是準確,聲音的各個方面都不能太出格,它涉及到一個工業標準問題。而家用音響基本上可以按自己的審美愛好去選擇,你沒辦法強制地去要求他們按什么樣的標準去選擇。HI-END這個詞應該改一下詞性,改成形容詞,如果是名詞,那這器材必須是天下無敵才行。再說,最高最好是不存在的,否則,我們人類還努力什么,已經到頭了。最近幾年世界上似乎有這么一種趨勢,也就是許多專業監聽風格的音響進入家庭,而且獲得了發燒友的認可。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目前的數字音源在動態范圍、頻響等方面對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專業監聽音響在此方面具備了這方面的素質;二是發燒友對音響的客觀認識以及需求有所改變,希望音響系統的表現力更為全面,不只是聽聽弦樂人聲。
    李:我覺著發燒友把監聽喇叭搬回家,是對的,一定程度上說,發燒友理智了,走向了聽真聲聽正聲的路子,并不是聽染色很重的那種聲音。我家里也用dynauaio的音箱,但是我還是覺得它的聲音太漂亮了一點,如果拿它去做監聽,我還是不太樂意。






    記:你們如何看待真實的聲音和帶有一點聲染色的聲音?
    于:聲染色對于音響來講是一個貶義詞,包括那些“美麗的染色”。如果聲音或者諸如視覺之類的什么東西被染色,那么,你還能看清楚它的本來面目嗎?音響還聲系統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忠實的還原,沒有個性,沒有器材的自我。而不是去創造一種聲音,這一點,與錄音不太一樣。錄音,特別是流行音樂錄音,聲音創作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非常遺憾,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任何音響器材都還做不到沒有聲染色。零失真零染色只是我們未來追逐的目標。不知為什么,有時我心里總念叨哈姆雷特的那句“上帝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闭娴,為什么要替自己再造張?
    李:對于真實聲音還是染色的聲音這個問題,從錄音的角度講,我是很堅持真實聲音的,不要染色的聲音。最真實,最自然,最純美的,就是我要的聲音。實際上,為了真實地記錄聲音這樣一句簡單的話,經歷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技術的、藝術的,不斷地去認識,去完善,最終才能很好地去把握它們。
    于:小沛對于錄音的有些觀念,在這些年里還是有比較大的改變。你是不是認為已經被接受的大眾審美有它的合理性?還是別的什么因素?
    李:轉變確實是很大。有些東西連我自己已也意識不到應該說,以前我不太接受專業以外的那些東西,通過發燒唱片錄音,逐漸接觸了一些發燒圈里的事情,發燒友對聲音的要求也讓我想過,他們所要的那些東西,有些實際上是對聲音更高的至善至美的要求,盡管有些東西很難在同一個錄音里達到,但是還是很有啟發。應該說,這些年我們在觀念上審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比以前更完善,更成體系。應該說這些變化的外因,·是近些年比較多的接觸了一些新觀念和新技術,當然也包括發燒這事,內因則是自己對幾十年錄音工作的沉淀總結。
    于:從專業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發燒稱為“界外文化”,非專業化、非規范化的文化。如果本著“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的原則,這種文化現象應該引起專業界的重視。這其中反映出的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從技術的角度去剖析,這樣才能跟市場聯系得更緊密。

    記:很多人都問,唱片錄音能不能與現場聲做比較?
    李:不能。因為現場的那種聲音是全息的,它來自四面八方,直達聲、早期反射聲,林林總總構成了一個很豐富的聲場。錄音只能把這里面最主要的,最精髓的東西盡可能地記錄下來。
    于:我認為,這種比較必須是“計權”的。首先,你必須知道這張唱片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用什么器材錄制的,然后減去這些因素,這應該是相對的絕對比較。但是這種比較幾乎是沒有可能的。另外,采用不同的錄音方式錄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像多話筒錄音,聲場、樂器音量的比例都變了,也沒辦法比。比較接近現場聲的是用兩個話筒錄的東西。但是,話筒不同于耳朵,一個是振膜一個是耳神經,一個可以做到線性而另一個非線性。事實上,錄音就是在拿線性的器材往非線性的耳朵上靠,盡量接近我們聽到的原聲。記得錄《響韻》的時候,我跟《音響世界》雜志呂主編,還有中央廣播少年合唱團的那幫孩子們在中央電視臺門口等候的那一刻,呂主編就跟那幫孩子們說:你們唱一個。于是,孩子們就唱了。我記得,呂主編讓那豐富優美的聲音給感動得兩眼發亮,興奮之極。后來,唱片出來了,呂主編給我打電話,盡管他對錄音及制作能予理解,但仍對那童聲合唱的聲音表示了失望畢竟孩子們的聲音太美了。其實,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因為,人聲的合唱很難錄,特別是人聲那種豐富的諧音,錄音很難把它捕捉到,除非有那種混響時間很長的教堂之類的場所。如果你加上人工混響,馬上就會感到不自然,假!真實聲音在演唱一個合聲時,比如說純五度吧,你聽到的一定不是1和5兩個音,而是它們的諧音,如果還有別的合聲,這些諧音還會與別的合聲再次產生諧音,互相作用,非常豐富。如果再加上建筑聲學的特性,真的,復雜大了。就跟小沛說的:記錄不下來。當然,我們這是實事求是地說,要求也高,畢竟《響韻》在發燒圈內名望極高。

    記:我們談了很多,那么應該怎樣去搭配一套音響才好?
    于:第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花冤枉錢。整套器材的檔次要基本上相配,如果你整套器材花了5萬塊錢,結果,CD就用了兩萬,那么,這兩萬元CD的優勢肯定發揮不出來。事實上,好的搭配就是使器材的各種指標能夠匹配。放大器和音箱的搭配最為重要,因為,在這個“接口“上會有很多問題,如放大器的頻響、輸出內阻、功率、轉換速率、電流驅動能力,等等。而音箱呢,又有效率、阻抗曲線、音色傾向等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放在一起聽一下,放播各類型的音樂,看看動態、分析力、音色、高中低音的均衡度有沒問題

    記:家用音響系統有一個搭配問題,專業錄音設備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李:專業錄音設備的搭配較之家用音響要嚴謹得多,可以說,個方案的確定是要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最后才確定方案。專業系統的搭配應該說是個系統工程,它不能按著你的個人喜好去配。錄音棚是一個公共場所,它要求的是一個大家的標準,國家的標準。



    記:請你們用最簡潔的話對發燒友講幾句你們最想說的。
    于:一套器材搭配好以后,好好聽音樂吧,音樂可以給你很多很多。
    李:熱情投入,理性發燒。













    來源: 也談發燒與錄音--- 轉載一篇《音響世界》雜志舊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qpwu2011 2022-9-15 11:14
    溫故知新

    查看全部評論(1)

    耳機俱樂部微信
    耳機俱樂部微信

    聯系我們|有害信息舉報:010-60152166 郵箱:zx@jd-bbs.com|手機版|Archiver|黑名單|中國耳機愛好者俱樂部 ( 京ICP備09075138號 )

    GMT+8, 2022-9-26 17:40 , Processed in 0.04020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返回頂部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么公的粗大挺进了我的密道|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一个人的在线观看WWW|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97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GAY片男同黄网站WWW|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动态图| 小寡妇好紧进去了好大看视频|